国际海运知识产权保护新规:侵权货物查扣流程
在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国际海运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各国海关监管的核心议题。2025年,中国海关联合世界海关组织(WCO)推出《国际海运知识产权保护联合规程》,明确将商标、专利、著作权及特殊标志权纳入强制监管范围,同时针对跨境电商、邮寄渠道等新型贸易形态制定差异化查扣标准。新规实施后,全球海运侵权案件查扣效率提升37%,中国口岸查获侵权货物批次同比增长22%。
侵权线索的主动发现机制
新规构建了“数据预警+智能筛查”的双重监控体系。海关总署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直连,实时获取全球备案知识产权信息,形成覆盖189个国家的侵权特征数据库。在实际操作中,上海洋山港海关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集装箱X光扫描图像进行毫秒级比对,曾成功拦截一批伪装成普通电子元件的仿冒芯片,该批货物因商标注册号与数据库不匹配被系统自动锁定。此外,新规要求货代企业必须上传货物知识产权声明文件至“单一窗口”平台,未声明或声明存疑的货物将触发人工复核流程。
查扣程序的分级响应机制
根据货物价值与侵权类型,新规将查扣流程细化为三个层级。对于价值低于2万美元的普通侵权货物,海关在确认权利人担保后,48小时内完成扣留;价值2万至20万美元的案件,需权利人提供货物价值50%的保证金;涉及重大专利侵权的货物,权利人可选择10万元总担保模式。2025年6月,天津东疆港海关依据新规,对一批涉嫌侵犯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的工业机器人实施查扣,该案因权利人提前完成总担保备案,从发现线索到完成扣留仅用时7小时。
多边协作的争议解决机制
新规首次引入“临时裁决+司法衔接”的争议处理模式。当海关无法认定货物是否侵权时,权利人可在扣留后5个工作日内向法院申请“行为保全令”,法院需在10日内作出裁定。2025年8月,深圳大铲湾海关查获一批争议药品,权利人通过“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海关联合调解中心”提交比对报告,法院在72小时内认定侵权成立,货物随即被依法没收。这种“行政+司法”双轨制,使平均争议解决周期从45天缩短至18天。
国际海运知识产权保护新规的落地,标志着全球贸易治理从“边境管控”向“全链条治理”转型。 通过数据互通、技术赋能和规则创新,新规不仅提升了侵权查处的精准度,更重构了权利人、货主与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对于企业而言,主动完成知识产权备案、建立合规审查体系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入场券”;对于海关来说,如何平衡执法效率与贸易便利化,将是持续优化的方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知识产权保卫战中,规则的完善与技术的突破,正在为全球产业链注入更强的创新动能。
版权所有©成都达翔国际海运 蜀ICP备13014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