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对海运的纳入进展:成本测算
2024年1月1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正式将海运业纳入监管范围,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航运业减排进入强制化阶段。根据欧盟指令Directive (EU) 2023/959,总吨位≥5000吨的货轮与客轮需为抵达/离开欧盟港口及欧盟内部航线的二氧化碳排放购买配额。首批碳排放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约1.2万艘大型船舶产生9000万吨二氧化碳,较2023年增长14%,主要因红海危机导致船只绕行好望角,航程增加推高排放量。
从成本结构看,海运企业需承担显性碳成本与隐性运营成本双重压力。显性成本方面,2024年行业需支付约29亿美元配额费用(按70欧元/吨EUA价格计算),至2026年过渡期结束时,若排放量未降,总成本将飙升至75亿美元。分船型测算,集装箱船成为成本重灾区——以“Maastricht Maersk”为例,其亚欧航线单位TEU履约成本达37欧元,若绕行好望角则增至50欧元。散货船与油轮亦面临显著增量,2026年单船年成本分别增加26万欧元与100万欧元。
隐性成本则体现在运营策略调整上。为规避高额配额,部分企业尝试通过增加非欧盟停靠港转移排放,但欧盟已将丹吉尔地中海港等关键中转港排除在豁免名单外。技术改造成为另一选择,LNG动力船单位能耗较传统燃油降低20%,但改造成本高达每艘500800万美元。班轮公司更倾向通过附加费转嫁成本,马士基对亚洲地中海航线干货箱征收20欧元/TEU附加费,而赫伯罗特在欧洲西非冷藏箱航线收费达114欧元/TEU,价格差异反映各公司对碳价波动风险的评估差异。
政策执行层面,欧盟采用“限额与交易”机制,配额总量逐年递减。2024年企业需覆盖40%历史排放量,2027年起全量覆盖。未履约者面临每吨100欧元罚款及驱逐令风险,连续违规船舶将被禁止进入欧盟港口。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要求企业每月上报排放数据,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需对数据准确性背书,违规者将被公开通报。
欧盟此举对全球海运业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企业成本激增可能引发航线重构,部分低附加值货物或转向公路运输,但船舶单位能耗仅为公路的1/6,整体减排效益仍优于陆运。长期而言,配额交易机制将加速行业技术迭代,绿色甲醇、氨燃料等零碳技术商业化进程提速。数据显示,若维持当前排放增速,海运业将于2030年前突破1.5℃温控目标下的碳排放预算,ETS的强制约束或成为扭转趋势的关键拐点。
版权所有©成都达翔国际海运 蜀ICP备13014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