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海运多式联运操作:海铁、海陆联运衔接要点
国际海运多式联运作为全球物流网络的核心模式,通过整合海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实现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地的无缝衔接。其中,海铁联运与海陆联运因成本优势与覆盖范围广,成为跨境贸易的关键环节。其操作难点在于不同运输方式的规则、时效与设施差异,需通过精细化协调突破衔接壁垒。
海铁联运的核心在于集装箱标准化与班列时效性。铁路运输的固定班次与海运的灵活船期需精准匹配,避免货物在港口滞留。例如,中欧班列通过“提前申报、舱单归并”等措施,将海运集装箱直接转运至铁路平台,减少二次装卸。同时,铁路场站需配备专业化起重设备,确保40英尺集装箱的快速吊装。部分枢纽港如德国汉堡港,通过建设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实现“船边直提、铁路直发”,将中转时间压缩至6小时内。技术层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海铁联运单证电子化率提升至90%,减少人工核对误差,加速通关流程。
海陆联运的衔接则侧重于公路运输的灵活性与末端配送能力。公路运输需适应海运集装箱的尺寸限制,同时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分散需求。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海运至新加坡港后,货物通过重型卡车转运至马来西亚、泰国等内陆经济区。此过程中,需提前规划路线以避开拥堵路段,并利用GPS追踪实时调整运输计划。此外,公路运输的装卸设备需与海运集装箱匹配,例如采用可调节高度的叉车或侧卸式货车,减少人工搬运损耗。部分国家通过建立“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将海关查验、货物分拨等功能集中,进一步缩短陆运衔接时间。
政策协同是海铁、海陆联运的共同保障。各国需统一单证标准,如采用联合国《多式联运单证规则》简化流程;同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壁垒,例如RCEP框架下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使企业更倾向选择多式联运以享受关税优惠。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建设“无水港”或内陆集装箱堆场,将港口功能延伸至内陆,如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铁路专线连接沿海港口,形成“海铁联运+区域分拨”模式,辐射西南地区。
国际海运多式联运的衔接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平衡艺术。海铁联运依赖铁路的规模化运输与海运的低成本优势,需通过技术升级与设施优化实现班列与船期的精准对接;海陆联运则需发挥公路的灵活性,通过路线规划与设备适配解决末端配送难题。政策协同与基础设施共建为两者提供制度支撑,最终构建起覆盖全球、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更推动国际贸易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成为全球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石。
版权所有©成都达翔国际海运 蜀ICP备130140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