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海运贸易协定更新:关税减免范围扩大
2025年下半年,中东地区海运贸易格局迎来关键转折。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更新,将关税减免范围从传统能源领域扩展至工业品、高技术产品及服务贸易,形成覆盖波斯湾、红海及印度洋沿岸的“低关税走廊”。这一政策转向不仅重塑了区域贸易网络,更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为中东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沙特“2030愿景”框架下的工业品关税豁免政策成为核心推动力。自2024年4月起,沙特将直接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包装材料、设备及零部件的关税豁免范围扩大30%,覆盖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组件、智能制造设备等新兴产业。例如,一家在沙特吉达经济特区设立的新能源企业,其进口的硅料、光伏逆变器等关键部件可享受零关税待遇,配合企业所得税从20%减至5%的优惠政策,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40%。这种“关税+税收”双优惠模式,吸引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向沙特集聚,2025年上半年沙特可再生能源设备进口量同比增长65%。
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则构建起“零关税枢纽”。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区等30余个自由贸易区,通过与新西兰、中国等签署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现100%外资控股、货币自由兑换及零关税待遇。以中阿贸易为例,中国出口的机械设备、化工品在自贸区内可完全免除关税,而阿联酋出口的液化天然气、铝制品在中国市场的关税税率从12%降至5%。这种双向减免推动双边贸易额在2025年前8个月突破480亿美元,其中自贸区贡献占比超60%。更关键的是,阿联酋将自由贸易区与“数字丝路”计划结合,在区内建设跨境数据中心,使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物流成本降低22%。
海合会与东盟、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加速,则进一步拓展了关税减免的地理边界。2025年5月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上,三方明确将“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列为优先事项,目标在2026年前实现90%以上商品零关税。沙特与马来西亚签署的专项协议中,马来西亚出口的加工水产品、棉纱及织物在沙特市场的关税从15%降至3%,而沙特出口的石化产品、肥料在马来西亚的关税直接归零。这种“南南合作”模式,使中东与东南亚的贸易互补性从能源制造业单向流动,转向数字服务、绿色技术等多领域协同。
此次中东地区关税减免范围的扩大,本质是区域经济体从“资源输出”向“价值创造”转型的战略选择。通过降低工业品、高技术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关税壁垒,中东国家不仅吸引了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落地,更以自由贸易区为支点,构建起连接亚欧非的“低关税三角”。当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与杰贝阿里港的集装箱船共享零关税政策红利时,中东正从全球贸易的“过境地”蜕变为“价值枢纽”。
版权所有©成都达翔国际海运 蜀ICP备13014066号